2025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盛大召开。作为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最高规格的年度学术盛会之一,本次会议由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主办、湘潭大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数学教育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一线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会议共安排了5场高水平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长田刚,中国科学院席南华院士、周向宇院士等顶尖学者均登台分享前沿观点。此外,会议还设置1场圆桌论坛、2场工作组专业论坛、13场专题研究论坛、18场分组论坛(含180场学术报告)及海报展览等活动,为参会者搭建了聚焦学科前沿、促进深度协作的高端学术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应邀担任本次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统筹协调学术交流环节;唐恒钧教授当选新一届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团队成果丰硕、表现突出:不仅领衔呈现“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90分钟大会专题报告,还有5位研究生在分组论坛中作学术报告,另有3项研究成果以海报形式参展,全方位展现了我校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学术风貌。

10月12日下午,由浙江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团队领衔的“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专题报告精彩开讲。专题报告揭示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成为现场人气与口碑双高的亮点。

张维忠教授开篇定调:锚定传统数学文化教育核心
作为专题领衔人,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率先登场,为整场报告搭建理论框架。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内涵”切入,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强调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进一步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他从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漏壶”问题谈起,生动展现文化素材与数学教学的结合逻辑。同时,他系统介绍了团队多年深耕该领域的成果:已完成20余个专题研究,形成“理论阐释—课例设计—试题衔接”的完整链条。张教授特别提到由他主编的《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一书。该书不仅向中学生展现了幻方、剪纸等传统数学智慧的魅力,更从“追根与溯源、数学与文化、实践出真知、应用与拓展”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资源,有力推动了传统数学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地。

团队成员接力分享:落地传统数学文化教学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孙虎(师从唐恒钧教授)聚焦《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中的垛积术》,梳理垛积术从北宋沈括、南宋杨辉、元朝朱世杰到清朝李善兰的发展脉络,清晰阐释了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本质,以及其与中学数列教学的结合点。•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林梦奇(师从张维忠教授)以《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具:筒车》为切入点,从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具的演变谈起,解析筒车运转中蕴含的匀速圆周运动、三角函数等数学原理,结合教科书习题进行拓展,进一步挖掘筒车中的跨学科价值,并展示了基于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胡姣灵(师从张维忠教授)则挖掘《木构凹凸与数学几何:榫卯结构》。榫卯结构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设计匠心、实践经验。研究结合近年各类试题中的案例,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双重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了以“榫卯”为主题的数学文化项目式学习案例。
唐恒钧教授即时点评:精准赋能研究深化
每个专题分享结束后,唐恒钧教授都**进行专业点评与拓展。他既肯定了研究的实践价值,也为后续深化探索指明方向。现场参会者或频频点头、或快速记录要点,纷纷表示点评既有教学价值又有学术前瞻性,让人深受启发。
倪明老师总结升华:还原成果落地过程
报告尾声,华东师范大学倪明老师进行整体总结。他在提炼专题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特别介绍了团队《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一书的编写探讨过程——从最初筛选主题,到中间针对史料准确性反复考据,再到结合中小学实际调整内容,让参会者更清晰地了解到团队成果从研究到落地的完整脉络。
互动交流升温:延伸专题学术价值
在互动环节,现场参会老师、学者热情高涨,围绕“传统数学文化素材如何挖掘”“一线教师如何利用文化素材开发教学资源”等问题积极提问。团队成员逐一回应,进一步延伸了专题报告的学术价值,现场掌声不断。
分论坛+海报展览:浙师学子多点开花,展现科研活力
除核心专题报告外,5位学生代表在分组论坛中崭露头角,围绕自身研究方向带来精彩报告,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活跃的创新思维。 本次年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更是一次展示浙师数学教育研究力量的重要窗口。未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团队将进一步强化科研组织与学科交叉,推动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繁荣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持续贡献浙师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