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校际学术合作,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汲取顶尖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经验,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kaiyun开云官方网页版高等教育研究所师生团队在王占军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民盟浙江省委会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付八军教授的带队下,启程赴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此次行程精准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国内顶尖学府,通过专题座谈、学术成果分享、深度互动研讨等多元形式,搭建起优质学术交流平台,全程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10月21日上午,师生一行首先到访被誉为“中国师范教育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交流期间,高教所师生受到了北师大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教授、杜瑞军教授、方芳教授、马佳妮副教授、庄腾腾副教授等一行的热情接待。双方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秉林报告厅举行了深入交谈。

在特邀报告环节,周海涛教授以“一体化选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为主题,聚焦当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中存在的标准不科学、体系不贯通、主体力量分散等突出痛点,深刻阐释了构建一体化选育体系的紧迫性与战略价值,并提出推行多维动态识别机制、搭建连贯递进教学体系、创新跨界融合培养模式、营造多方协同共育生态四大核心实施路径,为凝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力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付八军教授围绕“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主题展开阐述,明确其在中国的实践演进可划分为“依托传统本科转型应用型”“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理念成为高教领域共识”三个阶段。他指出,部分院校存在关键误区——将知识生产、成果转化等核心使命异化为以功利化筹措经费为首要目标的错误导向,强调这与中国国情相悖,进而创新性提出“外扳内驱论”本土理论,为破解本土化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两位教授报告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博硕士研究生,分别围绕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汇报分享。北师大博士生李传宗阐释了“双一流高校全球发展战略”,浙师大博士生金雨琦以“高职院校教师产业参与研究”为题,创新性的引入“摆渡人”隐喻;北师大博士生朱元嘉探究硕士生推免“竞胜”行为机制,浙师大博士生苏岩剖析高校数字化转型逻辑并提出策略;北师大硕士生任宇琦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科研合作与学术影响力,浙师大硕士生郭宇欣通过 136 份文本解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导向,充分展现青年学子学术活力与潜力。

10月22日上午,高等教育研究所师生一行前往兼具工科优势与教育学科特色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谢维和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文史基础》的精彩报告。

谢维和教授从文化历史维度切入,系统阐释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讲座指出,文字与语言是知识自主的根基所在,明确主张以中国本土话语阐释中国教育实践,并对教育领域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学生”“教师”等关键概念,解读其在中国特色知识体系中的独特意蕴。整场讲座高屋建瓴、论述精辟、语言生动,既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示,又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

10月22下午,交流活动迎来收官之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北大教育学院的学科实力与学术影响力备受瞩目。交流会上,北大教育学院蒋凯院长首先致辞,他从学院的历史沿革切入,系统讲解了学科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等内容。

随后,王占军副院长进行交流发言。他全面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核心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特色以及近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并表达了深化校际合作的良好愿景。随后,双方博士生围绕各自的博士论文选题进行了分享,为整场交流注入了鲜活的学术活力。


此次北京之行,是高等教育研究所加强校际学术联动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顶尖高校教育学科的深度交流,师生近距离领略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汲取了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的宝贵经验。下一步,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将聚焦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持续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及人才培养质量。并将进一步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为师生创造更多参与高端研讨的机会,助力师生学术能力与综合素养全面提升。